English

与大地连在一起的国宝

1999-12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本世纪二三十年代,中国营造学社的学者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。在动荡的岁月里,梁思成、刘敦桢、林徽因诸位先生历尽千辛万苦,踏勘古建筑。他们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先驱,奠定了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基础。由于中国营造学社前辈的努力,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古建筑终于得到保护,人们认识到古建筑是与大地连在一起的国宝。在这种背景下,研究古建筑的书籍逐渐多起来,最近出版的《安徽古建筑》(潘国泰、朱永春编著)就是为学术工作添砖加瓦的好书。

《安徽古建筑》是一位有建筑文化专业知识的导游,领着我们去了解安徽的古建筑。本书“代前言”(朱永春撰稿)勾勒出安徽建筑演进的轮廓,从新石器时代遗址直到建于宋元明清时期现存的古建筑,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。作者还从民居、帝王建筑、宗教建筑、历史人物祠庵等描绘出安徽古建的横断面。宅第、祠堂、牌坊是“徽州建筑三绝”;帝王建筑如明中都风阳故城折射出昔日的辉煌;宗教建筑在安徽古建筑中占有相当比重;而历史杰出人物的祠庵是安徽古建又一道风景线。作者最后得出了几条结论:一、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,使安徽成为中国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和地带;二、安徽传统建筑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;三、安徽古建能自成一完整的序列;四、安徽古建遗产中,有一类军事用途的古建筑的“孤本”和“善本”,十分珍稀。通过这些提纲挈领的论述,我们自然能领悟到安徽古建的特点与价值。再来一个个拜访安徽古建,就显得脉络特别清楚。

读完这本书,我们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安徽的乡土建筑。歙县郑村明代建筑,黟县西递村、南屏村、宏村明清古建筑群,呈坎古村,潜口民宅,老屋阁及绿绕亭,许国石坊,棠樾石牌坊群,宝纶阁,绩溪胡氏宗祠,徽州漕运口岸渔梁,余庆堂古戏楼,屯溪老街等,这些乡土建筑构成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圈,具有极高的建筑文化价值。陈志华教授曾说:“饱学之士太过于钟爱那些墓葬、遗址、断简散帙,那些图书馆、博物馆和那些宫殿、庙宇了。不知为什么,一大批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长期被忽略了,它们就是遍布神州大地的几十万个村庄。忽略了它们,中国的文化史就是残缺不全的,就留下了一半或者超过一半的空白。”诚哉斯言,乡土建筑确是不应被忽略的国宝。

沿着本书的指引我去寻找安徽古建,使我深受感动的还有与文化名人有关的建筑。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是历代传诵的名篇,醉翁亭和丰乐亭也因为这两篇散文而传世。相传陶渊明任彭泽令时曾种菊于东流,东至县东流镇即建有陶公祠,粉墙黛瓦,表现了这位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诗人的情怀。和县城内的陋室,是大诗人刘禹锡谪任和州刺史时的宅第,《陋室铭》这篇名作使陋室得以不朽。李白这位诗仙更是与安徽有不解之缘,采石矶太白楼、李白祠、蛾眉亭,泾县桃花潭东岸的踏歌岸阁等,都记载着这位旷世奇才的足迹。无为县城的米公祠,则是北宋书画大师米芾的宝晋斋,后人为纪念米芾而易名为米公祠。这些建筑有的是后世重修,年代并不久远,但无论是历经沧桑的真古董,还是资历不深的“后起之秀”,都说明人们对文学家、艺术家是何等崇敬。探访这些古建,如同阅读一部古代文学史,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形象的文学史。

(《安徽古建筑》,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8.00元)本世纪二三十年代,中国营造学社的学者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。在动荡的岁月里,梁思成、刘敦桢、林徽因诸位先生历尽千辛万苦,踏勘古建筑。他们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先驱,奠定了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基础。由于中国营造学社前辈的努力,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古建筑终于得到保护,人们认识到古建筑是与大地连在一起的国宝。在这种背景下,研究古建筑的书籍逐渐多起来,最近出版的《安徽古建筑》(潘国泰、朱永春编著)就是为学术工作添砖加瓦的好书。

《安徽古建筑》是一位有建筑文化专业知识的导游,领着我们去了解安徽的古建筑。本书“代前言”(朱永春撰稿)勾勒出安徽建筑演进的轮廓,从新石器时代遗址直到建于宋元明清时期现存的古建筑,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。作者还从民居、帝王建筑、宗教建筑、历史人物祠庵等描绘出安徽古建的横断面。宅第、祠堂、牌坊是“徽州建筑三绝”;帝王建筑如明中都风阳故城折射出昔日的辉煌;宗教建筑在安徽古建筑中占有相当比重;而历史杰出人物的祠庵是安徽古建又一道风景线。作者最后得出了几条结论:一、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,使安徽成为中国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和地带;二、安徽传统建筑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;三、安徽古建能自成一完整的序列;四、安徽古建遗产中,有一类军事用途的古建筑的“孤本”和“善本”,十分珍稀。通过这些提纲挈领的论述,我们自然能领悟到安徽古建的特点与价值。再来一个个拜访安徽古建,就显得脉络特别清楚。

读完这本书,我们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安徽的乡土建筑。歙县郑村明代建筑,黟县西递村、南屏村、宏村明清古建筑群,呈坎古村,潜口民宅,老屋阁及绿绕亭,许国石坊,棠樾石牌坊群,宝纶阁,绩溪胡氏宗祠,徽州漕运口岸渔梁,余庆堂古戏楼,屯溪老街等,这些乡土建筑构成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圈,具有极高的建筑文化价值。陈志华教授曾说:“饱学之士太过于钟爱那些墓葬、遗址、断简散帙,那些图书馆、博物馆和那些宫殿、庙宇了。不知为什么,一大批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长期被忽略了,它们就是遍布神州大地的几十万个村庄。忽略了它们,中国的文化史就是残缺不全的,就留下了一半或者超过一半的空白。”诚哉斯言,乡土建筑确是不应被忽略的国宝。

沿着本书的指引我去寻找安徽古建,使我深受感动的还有与文化名人有关的建筑。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是历代传诵的名篇,醉翁亭和丰乐亭也因为这两篇散文而传世。相传陶渊明任彭泽令时曾种菊于东流,东至县东流镇即建有陶公祠,粉墙黛瓦,表现了这位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诗人的情怀。和县城内的陋室,是大诗人刘禹锡谪任和州刺史时的宅第,《陋室铭》这篇名作使陋室得以不朽。李白这位诗仙更是与安徽有不解之缘,采石矶太白楼、李白祠、蛾眉亭,泾县桃花潭东岸的踏歌岸阁等,都记载着这位旷世奇才的足迹。无为县城的米公祠,则是北宋书画大师米芾的宝晋斋,后人为纪念米芾而易名为米公祠。这些建筑有的是后世重修,年代并不久远,但无论是历经沧桑的真古董,还是资历不深的“后起之秀”,都说明人们对文学家、艺术家是何等崇敬。探访这些古建,如同阅读一部古代文学史,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形象的文学史。

(《安徽古建筑》,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8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